本馆概况
馆藏发展政策

香河县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


馆藏的维护和发展提供政策框架,同时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用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保证馆藏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图书馆藏书达到最佳状态,最终使馆藏发展为本县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服务。

本政策由香河县图书馆制订并实施。


前言

香河县图书馆位于香河新城核心区香河文化艺术中心二、三、四层,总面积9194.5平方米。馆内共设五大功能区:青少年阅览区、老年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休闲阅览区、亲子阅览区,拥有多种现代化服务手段,可为读者提供外借、阅览、听音读报、参考咨询、文献检索、资源下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香河县图书馆重视发展馆藏资源,预计到2024年馆藏文献总量应达到50万册以上的规模。图书馆作为本县的文献资源中心,是为本地社会发展和百姓的文化需求服务的文化机构,馆藏发展包括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馆藏资源的有机协调发展,也涉及区域性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参与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馆藏合作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馆藏发展目标

1、配合县委县政府建设书香香河的发展目标,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以阅读性馆藏为核心的阅读型图书馆,并确保馆藏发展成为与本县发展相适应的文献资源集散地;

2、精心选择以获取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建设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馆藏,形成有显著特色的优质馆藏结构体系;

3、促进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协调发展,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发展与整合。

4、着力建设优质、充裕、合理、适用的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馆藏发展的基本原则

1、馆藏发展必须以本县最基层的百姓需求为出发点,以本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目标、价值和重点为归宿;

2、馆藏发展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3、图书馆必须保持和加强特色化资源的建设;

4、馆藏发展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的本身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本馆经费情况等因素以确定馆藏复本;

6、注意电子文献和印刷文献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7、不收藏不符合读者需求层次的出版物;

8、杜绝盗版文献的收藏,杜绝低质量出版物的收藏。严防劣质儿童出版物入藏。


馆藏级别的划分

1、基础级收藏。

主要指用于对某一学科的普及性、介绍性和定义性文献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工具类文献资源,属于本馆主要收藏的范围。

2、学习级收藏。

满足本县的小学到高中所需的补充资源以及相关的学习参考性资源,一般是指有关某一学科的基础性资源。

3、特色收藏。

对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要全品种收藏,形成完整的特色馆藏。

4、少量收藏。

对一些图书馆收藏学科范围以外的学科领域,学科领域的研究性期刊,可以少量选择性收藏。


馆藏发展组织

1、馆藏发展委员会。

馆藏发展委员会是本馆馆藏发展的指导和咨询组织,由馆内资深馆员组成,由执行馆长任主任。负责指导、组织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研究,制定或修正采访原则、规划、条例和经费预算,协调与文献资源建设有关的馆内部门、总分馆及其它图书馆的关系,督促有关业务活动的开展,以保证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建设系统的各项功能。

2、馆藏发展工作分工。

文献采访和典藏任务主要由采访人员承担;馆藏组织由编目人员承担;实体馆藏布局、管理、剔旧和保护由流通人员和保存部门共同承担,其中剔旧任务由采编室负责组织实施;虚拟馆藏布局、管理和维护任务由技术人员承担;馆藏评价由各阅览室负责人承担。各部门和相应工作人员应积极合作,协调活动,并加强总分馆间的联系和调研工作。

3、馆藏采选人员。

本馆采选人员由馆长亲自带队,馆员相互配合承担,采选人员必须还具备以下相关知识:

3.1充分掌握本县广大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重点收藏与本县当前或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

3.2与本县用户群保持密切联系,跟踪他们最新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文献采购的计划和目标。

3.3深入了解馆藏与其目标的完备程度、匹配程度和使用状况,根据现有的馆藏情况确定特定资源的采选力度。要加强对馆藏不足的文献的采选,对馆藏丰富的资源必须避免出现过度冗余。

3.4密切关注出版信息和书评信息,了解出版动态,分析发行状况,保证必备学术出版物的及时采进。


文献资源采选原则

1、文献采选的质量标准。

文献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性、创造性、作者或编辑者的权威性、资料价值等综合因素作为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

2、价格因素。

决定采选的主要因素是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和读者需求,价格有时是采选与否的重要因素。但采选文献时在考虑其本身价格的同时,对前期采购费用和后期加工费用都要充分考虑,尤其是对免费资源更要考虑其其他费用情况。

3、复本标准。

香河县图书馆文献所有复本的采选在充分考虑文献本身质量的情况下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前提,中文图书的平均复本为3册。其中社科类图书复本一般为3册;科技类图书12册;极少量畅销书可增至5册;综合工具书(如常用字典、词典)2册;专业工具书(检索类、参考类工具书)1册;超常规定价图书一般为1册。

4、同一种文献的版本选择标准。

期刊的采选实行电子版为主印刷型文献为辅;图书仍以印刷型图书和电子图书相结合。

5、特殊群体。

依据特殊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购目标,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文献资源必须优先安排采购计划。


文献采选方式

1、购买(含租用)。

按馆藏发展政策所规定的采访原则、复本标准购买馆藏文献。

1.1文献采选信息收集:必须设法从各方面获得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以扩大文献选择的范围。同时,接受出版商、发行商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荐购信息。

1.2采选渠道选择:纸质资源尽可能实行招标采购;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参加采购团等方式进行集团采购;读者推荐的重要文献实行临时性采购。

1.3采选制度:香河县图书馆实行实行馆长及馆员采选制度,普通文献资源是馆员为主,读者推荐为辅的选书制度;数字资源实行馆长决策采选制度。

2、征集或接受捐赠。

本馆接受县内外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文献。受赠应建立专门的捐赠档案,列明捐赠者、捐赠品名及数量、价值。文献一经接受,其产权即归香河县图书馆所有。

我馆征集的文献主要包括:个人藏书、机构藏书、政府出版物、方志年鉴、文史资料及其它特藏文献和有价值的文献等。

凡接受属于入藏范围的受赠文献,均应办理捐赠手续、建立档案资料并回复赠书卡以示感谢。珍贵文献、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大的文献,应颁发荣誉证书或举行赠书仪式。一般受赠文献不设专架。做好捐赠文献的复选工作,不入藏文献应尽可能转赠其他图书馆收藏,让其发挥应有效益。

3、文献复制。

为了“合理使用”需要,可以通过复制方式保存本馆缺藏文献。

对于通过其它采选方式不能获得的本馆缺藏的各类文献,可采用复制的方法代替文献原件入藏。通过复制补藏的文献主要限于保存本或地方文献。根据文献类型、保存时间等选择最优复制方式。

4、呈缴。

敦促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出版物的呈缴制度。

呈缴本的范围:

4.1本县学者出版的各种著作及史料;

4.2本县编辑出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期刊;

4.3本县各单位编印的图书资料;

4.4本县人员发表的论文或工作文稿。

5、其他方式。


经费分配和控制

1、经费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2、经费分配。

根据历年经费计划和使用数据,以及本年度采访计划、常住人口变动、馆藏利用调查和读者建议、各类型文献出版发行情况、涨价幅度和其它影响因素分配经费。经费额度使用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既要保证本县各学科文献的系统发展,又要适当向重点文献倾斜。

1)不同类型文献经费比例。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经费比例为80:20,后续注意有计划的加大数字资源的比例,通过多种渠道无偿方式获得电子资源;纸质版图书与期刊的经费比例为75:25

2)同类型文献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经费比例。纸质图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经费比例75:25,以文学、历史类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为主;纸质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经费比例75:25

3、经费控制

采访人员根据上一年经费使用情况制订当年的经费预算计划,作为当年经费使用的依据。经费预算和报销由执行馆长审批。


各类型文献的选择

1、纸质图书。

主要为一些适合本县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卫生保健、农业科技、少儿读物、中小学生读物等基层百姓所需的科普性、知识性的图书。

2、期刊。

优先订购较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期刊类型。注意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协调。逐渐减少同种期刊两种形式并存的状况,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严格控制复本订购。从经费合理使用的角度,每年必须重新审订新一年的期刊订购。

3、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的馆藏选择,与其他资源的选择一样,必须是符合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文献。在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上,图书馆应优先选择数字资源。要加强数字资源的信息评估,保证资源质量和稳定的用户群。加强数字资源配套的硬件建设和平台构建,保证数字资源的正常使用。馆员要加强网络免费数字资源的收集和整合能力,便利该类资源的维护和使用。

4、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指以磁性、光学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专用设备视听其内容的非印刷型、非缩微制品型、非电子出版物型文献。包括录音带、唱片、激光唱盘、录像带、激光视盘、电影和幻灯片等。视听资料采选必须符合我馆的馆藏建设方向,选择具有知识价值和趣味性强的资料。


文献处置工作机制

馆藏文献信息处置,是指公共图书馆根据工作需要,对纳入正式馆藏的文献信息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

为提升馆藏文献信息质量,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信息使用价值,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舍空间,依据文献信息处置工作全流程,特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

香河县图书馆文献信息处置工作机制:

1、制定处置馆藏文献的管理制度。

1)文献信息的处置原则、相关职责部门、决策程序。

2)文献信息的处置范围和基本程序。

3)文献信息处置的管理与监督。

2、处置文献信息的工作程序。

1)在处置前先就拟处置文献信息目录和处置方式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履行备案或审批手续。

2)处置业务档案应当完整、真实,包括征求意见情况、申请报批文件、文献信息交接记录等。

3)处置后及时核销国有资产台账信息,加盖注销专用章,进行会计处理,办理文献信息移交手续,建立并妥善保存处置业务档案。

3、文献信息有效运转

1)纳入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文献信息处置工作可以由体系内起主导作用的图书馆统一组织,结合体系内文献信息的保障要求和保存利用情况,联合合作图书馆提出处置建议,分别处置。

2)纳入总分馆体系的文献信息处置工作可以由总馆统一组织,结合体系内文献信息的建设要求和保存利用情况,联合分馆提出处置建议,实施处置。


馆藏组织与布局

1、馆藏组织的基本原则。

1.1动态性原则。

要求馆藏组织的内部结构是动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应都处于运动之中,馆藏组织还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并有所发展;

1.2有序性原则。

藏书组织结构的层次要求清楚,藏书的排列要有顺序,文献在各个环节的流动要有秩序;

1.3整体性原则。

要把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藏书,组成完整的藏书分布网,藏书机构设置要完备,藏书组织的流动环节与流动手续要求完整;

1.4开放性原则。要求做到布局开放、文献开放、读者开放、流通方式开放与信息交流开放,使馆藏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馆藏布局。

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图书馆采用总分馆管理体制。建成1个县级中心馆、14个直属分馆,均已纳入总分馆服务系统。已建成300个农家书屋,有83个纳入总分管服务系统,其余的逐步实现。另设武警香河中队流动分馆和124小时自助服务点。


馆藏流通与调配

1、馆藏流通体制。

馆藏流通体制:除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和期刊以外,全部采用开架管理。

2、馆藏调配。

在总分馆体制下,实现总分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流转。分馆间新书定期流转,一般分馆间每个月流转一次,农村书屋每季度流转一次。

3、定期开展藏书剔除工作,清除馆内破损、无使用价值的藏书,使馆藏文献总量更适合本馆的库存量,朝着高质量低速度的方向发展。


馆藏保护与剔除

1、馆藏清点。

本馆图书、过刊的清点周期为每年一次。

2、普通印刷型文献的保护。

2.1注意开展藏书的防火、防霉、防虫、防鼠、防尘与防光的保护措施。

2.2加强读者、本馆工作人员藏书保护教育。

2.3及时修复损坏较重、又具有流通或保留价值的藏书,使用率较高的新书可以先行装订。

3、古籍和特藏的保护。

古籍书库必须设有较好的防潮设备,并注意书库的清洁和空气流通。经常进行古籍书和古籍书库的防虫消毒工作,定期进行人工刷书。开展古籍书的修补工作,尽可能保存古书原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数字化保存和保护措施予以保存和利用。

4、视听文献的保护。

正确使用光盘。减轻磨损,避免硬物划伤、碰伤;减少光盘的使用次数,以延长光盘寿命。保持光盘盘面的整洁,避免灰尘污染光盘。拿取光盘时,只能接触光盘的内外沿,以免油渍、汗渍、指纹落在读取面上。

正确存放光盘。将光盘存放于光盘保护盒(袋、册)中,直立排放,防止挤压而变形。存放空间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等技术指标要求要达到有关国家标准。

5、馆藏剔旧。

为了保证馆藏的稳定协调发展,符合下列条件的图书可以从提存书库中剔除:外观破损或装订很差的书刊;多余的复本和旧版书;低利用率书刊。

6、剔除书刊的处理办法。

复本过多的书刊,本馆无保存价值而对其他图书馆或读者个人尚有一定收藏价值,可赠送其他馆或折价出售。内容完全陈旧过时,纸张、装订残缺破损,已无阅读参考价值的书刊,可作为废品出售。


馆藏评价

1、馆藏评价依据。

主要依据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有关“文献资源建设”各项指标要求开展本馆的馆藏评价工作。

2、馆藏评价标准

2.1馆藏数量。

馆藏保障率根据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关于馆藏数量馆藏保障率要求进行评价;本馆藏书应满足读者65%75%的文献需求,其余部分通过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来解决。

2.2馆藏的信息知识含量。

核心书刊就是科学信息、知识含量大的书刊,图书馆应注意精选图书品种,使核心书刊的数量达到馆藏总量的15%30%

2.3馆藏结构。

等级结构:图书馆收藏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所体现的层次与读者需求的文献类型、层次是否一致。

时间结构:主要考察新入藏文献的比例,近十年出版的藏书应超过总馆藏量的75%以上。

文献类型结构:主要考察图书与期刊的比例、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的比例,以及它们与读者需求相符合的程度。

2.4藏书利用情况。藏书利用率高低是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藏书平均利用率仅达到40%左右,有关专家指出,应争取达到75%以上。

2.5数据库建设和维护情况。数据库的覆盖面;自建数据库及正常维护更新情况;机读目录占馆藏目录比例需达到100%

2.6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情况。与其它图书情报单位签订馆际互借协议情况,年获取的文献数量,获得文献需要的时间,所付的费用等。

3、馆藏评价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法,主要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统计数据对藏书进行分析和评价。馆藏的绝对规模、各类目的馆藏数量、藏书增长量,以及与读者有关的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图书拒借率和滞架时限等,都可以用数量来描述,进而做出评价。


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以县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为流通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在总分馆体系内,县馆负责信息资源统一采购、编目和配送,负责该文献信息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的统筹调配、流通,实现资源共享、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

2、积极参加廊坊市图书馆“天天读”图书馆联盟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3、完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制度,形成可协调的权益机制。积极开展合作藏书,避免重复购买。

4、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参与国家图书馆、地区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并加强已具规模的地区性协作组织的协调和联系。

5、积极参与联合编目工作。加强与国家级、省级联合编目中心的合作,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联通到全省乃至更大的范围,不仅实现区域内的互联,更是形成多个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6、电子文献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实现不同载体下的资源共享。不论是自建的数据库还是购买的,都可以通过总馆来规划,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

7、为了随时掌握整体的文献资源的体系的状况和它所发挥效益的情况,区域图书馆集群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建立相应评估机制用来控制馆藏的发展,评价体系一般包括藏书数量结构、信息覆盖率、图书利用率、读者满意率等因素。


附则

馆藏发展政策修订包括常规修订和非常规修订两种形式。在常规修订期内,如果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必须开展非常规修订工作。这些改变包括:

1、图书馆流通管理体制或藏书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信息环境的发生重大变化。

3、用户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相关部门应根据本文件制订《文献采访细则》等文件。